石基信息:终止筹划控股子公司分拆上市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真正值得奇怪的倒是有人明知改革开放有失误却不愿意别人说,以美遮丑。
黄:人的基因里确实有一种动物的本能,像蚂蚁、松鼠一样为未来储存物资。五是尽量去做一些利社会的事,我在英国,在香港、台北地区都长时间没有汽车,走路、坐公车,必要时才坐计程车,而并没有很大的不便。
她的理论至少对我来说是对的,我这个留级两次的孩子也还能读到博士毕业(东方的教育方法,往往失之太过严格、呆板与填鸭。不需要一组脏兮兮的增长数字 《南》:您在解释东亚快乐鸿沟的原因时,归结为高生产高消费,竞争太强,教育压力,过分强调大同、秩序等。三是看得开,不开心的事从来不想很久。妈妈常说,孩子得等他们自己愿意读书才有办法。对这样的问题,公共政策应该介入,即使西方最自由的国家也介入了。
人与人都在竞争,比着多赚钱,多消费,买更好的汽车,更大的豪宅。所以,在选择工作时,除了薪水,你还要考虑兴趣,考虑是否离家太远,工作时间是否太长。笔者发表于2004年的一篇文章论证,至少应该征收等于减少污染的边际成本的税,而这是比较容易估计的,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。
为什么呢?第一,温饱之后,在很大程度上,影响一个人快乐水平的是相对收入或消费。但是,在已经实现温饱的情况下,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那些就长期和全社会而言对快乐更加重要的环保、科技、卫生保健、教育等问题。■作者为澳大利亚蒙纳士(Monash)大学经济系教授 进入 黄有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快乐经济学 。传统经济学分析强调税收的反激励效应(打击人们的生产积极性),认为税收有扭曲作用或超额负担。
但是,当全社会的收入水平随经济增长而增加时,不但你自己的收入增加,其他人的收入也提高了。部分到现在还不承认空气污染、全球暖化等环保问题的严重性的经济学者,不是躲在象牙塔里,就是被那种认为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意识形态所迷惑。
大众传媒巨头默多克也表示,即使还未能完全确定,但也应该把存疑的利益留给地球。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为何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增加快乐。而适当地采取税收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目标。加上人际竞争与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的影响,人们会牺牲健康、快乐甚至生命等更重要的东西来拼命赚钱。
其实,一般的收入税或消费税,即使不考虑平等因素,单单从效率上而言,实际上是可以起到纠正作用的。对个人而言,比较有钱的人的平均快乐水平,比收入中等的人和比较穷的人略为高一些——当然,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因素。温饱之后,重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否能够增加人们的快乐,是很自然的。近两三个月来,不但英国皇家学会宣称,人类经济活动造成全球变暖已经是和地心吸力、进化论同样肯定的事实,连商界名人也出来强调环保的重要。
总之,当一个人在挨饿时,可能会说他宁愿毒死不愿饿死。如果只是某一个工厂必须支付污染税,则其负担很重,可能必须关门。
例如,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捐款30亿美元,来防止全球变暖及其他环境问题。由于相对收入效应的存在,一个人(尤其是富人)的收入或消费的增加会降低其他人的快乐水平,产生了负的外部性,从这个意义上可以适当征税。
不过,如果全世界各国,如果所有造成大量污染的生产与消费都必须付污染税,则市场会通过价格的调整和生产者与消费者自身的调整,使得绝大多数工厂还能继续生产,而且污染税的收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投资,人们甚至可能转而去做环境保护的工作。为何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增加快乐?衣食足而知礼义。第二,像松鼠、老鼠等动物一样,人类也有累积的本能。有人认为,针对污染的边际危害的税率应该是多少,很难估计。这在竞争性极强、物质主义盛行的东亚各国,尤其是中国,更加明显。而如果地球的生态环境没有被我们过度破坏,100年后,我们的子孙的人均实际收入,也会是我们现在的五六倍(如果以对环保负责的速度发展)或七八倍(如果以对环保不负责任的速度发展,并假定没有发展停滞乃至中途灭亡)。
然而,对全社会而言,人均收入水平的数倍增加,并不能显著地增加快乐。比如,不少环境科学家认为,如果不在未来一二十年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,一旦排放量越过临界点,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就无法逆转,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毁灭性的破坏。
如果只是中国一个国家必须减少污染,其成本也可能很大。其实,有效率地处理污染问题,对其征收等于污染的边际危害的税,并不会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。
聪明的读者们,你们是愿意子孙们有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,只有我们五六倍的人均实际收入,还是为了达到七八倍的收入,而冒着使人类灭亡,子孙们根本没有机会出生的危险呢?我相信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有钱的人比较快乐,是因为收入比其他人高。
怎样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增进人们的长期快乐?这是当今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世界银行专家Easterly曾经分析得出,约有一半以上的生活质量指标会随着经济增长上升,但也约有略少于一半的生活质量指标会下降。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了。因此,快乐水平不会有显著增加
一个是旧的经济发展方式,就是用资源投入和出口来驱动的这种发展方式要转变,要舍弃这种方式,最重要的就是政府需转变思路。很多重要领域握有垄断权的企业政企不分,阻碍了创新,阻碍了一些新技术、高技术的产业化。
但我们服务业发展缓慢,很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比起制造业要求的制度环境高得多,而我们这方面制度环境不够好,尤其是法制环境不够好。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通过出口导向的政策,就和世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了。
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有越位的地方,掌握了过大的资源配置权利,而且把GDP的增速作为政绩的主要的标志。在我看来,中国的经济体系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全球体系。
从2003年开始,中国人民银行用货币收购的美元越来越多。于是,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提高。占我国出口20%左右的美国市场出现衰退,我们的出口就会受影响。中国经济一个总的方向,按照十一五规划,一个是制造业的服务化,另外一个是发展知识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。
包括经济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,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够使经济发展方式有一个根本的转变。早在2006年7月,50人经济论坛田横岛会议上就认为,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、外汇汇率形成机制不做调整,一定会引起宏观经济的严重问题。
所以总体来说,要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,有赖于改革的推进。中国一方面有一些高能耗、高污染的行业肯定要淘汰,另一方面应该发展出新增长点,高附加值、高效率的产业,但是这种产业的发展现在看来也太缓慢。
当危机爆发以后,我们要考虑怎样对待时,就一定要考虑自身体系中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会出现什么样的事情。可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是非常顺利,根本的问题在于体制障碍。